東方美學診所
首頁雙眼皮重修及重建重修前後照護/注意事項雙眼皮割壞了怎麼辦?雙眼皮重修手術前必看!

雙眼皮割壞了怎麼辦?雙眼皮重修手術前必看!

雙眼皮手術是許多人做醫美整形手術的首選,雖然手術常見,但也經常聽到雙眼皮割壞了等失敗的狀況,像是原先縫的雙眼皮掉了,造成大小眼、一單一雙的情況,此時就需要進行雙眼皮重修手術,來改善雙眼皮的形狀。不過雙眼皮重修手術該怎麼做呢?

這篇就帶你看手術必看要點!在看之前提醒大家手術前,先與專業醫師諮詢評估眼部皮膚狀況,再決定最適合的手術方案哦!

重修時間點

如果當整形手術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提眼肌的破損眼看就要無法挽回,此時醫師們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可介入做雙眼皮重修手術呢?老師和教科書都告訴我們,手術後一到三個月,疤痕反應慢慢到達高峰時,此時做手術會出血非常厲害,醫師很不容易操作,千萬不要去冒險。

因此理論上,需等到六個月左右再做重修手術,此時手術才會好做,結果也會穩定。

重修諮詢注意事項

雙眼皮修復手術前,『面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透過面診才能真正瞭解問題,確定最終手術治療方案。然而畢竟修復的諮詢討論過程是非常複雜的,因此在面診前,線上溝通也是非常有幫助的,醫生可以先提供一些資訊,讓你具有一些基礎相關知識,使面診溝通的過程更有效率。

名詞定義 ➤

  • 雙眼皮折線上,稱為「上唇」,常見的問題有:腫泡(組織量過多),凹陷(組織量過少)
  • 雙眼皮折線下,稱為「下唇」,常見的問題有:乾癟(組織去除過多),肉條(組織分佈不平均)
  • 雙眼皮摺痕的前端,接近鼻子處,稱為「接近眼頭的雙眼皮折線」
  • 雙眼皮摺痕的尾端,接近耳朵處,稱為「接近眼尾的雙眼皮折線」
  • 上下眼皮在鼻側的相交處,稱為「內眼角」。台灣人喜愛叫眼頭,但容易和雙眼皮前端混淆
  • 上下眼皮在顳側(接近太陽穴)的相交處,稱為「外眼角」,台灣人喜愛叫眼尾,但容易和雙眼皮尾側末端混淆

拍照注意事項 ➤

  1. 拍照的時候,手機盡量拿高,眼睛平視看著手機對前置或是後置鏡頭,而不是螢幕,因為鏡頭是位於手機上方,看著鏡頭才等同我們平常的水平視角。這樣視角才是正確的。如果眼鏡看螢幕,其實視線是有點往下看,這樣評估並不準確。
  2. 如果是修復手術,盡量能夠提供每次手術前後的照片,很多問題的關鍵診斷,都在每次手術前後的變化當中,資料越詳細,再次修復會越順利。
  3. 眼睛拍照請注意左右眼,最好能夠標示,如果不能標示,至少左右眼的位置都是要一致的,如果一下子前置鏡頭,一下子後置鏡頭,會影響醫師判斷。
  4. 雙眼皮重修的朋友有一點特別注意,由於雙眼皮重修是一種高難度的手術,重修的醫師往往很難從外觀百分百判斷眼皮下的結構問題,真正要確認,常常需要傷口打開才行。因此,過去每次重修手術前後的照片和手術方式,都可以提供重修醫師更完整的資訊,對于手術前預判眼皮底部的問題來説,會很有幫助的,因此蒐集整理照片資訊越完整越好。
  5. 眼睛拍照需要有以下資料:正面看、往下看、往上看閉眼、笑臉表情等多角度的照片,或是動態錄像呈現,範例如下:

重修手術常見的問題及注意事項

眼部重修是困難的手術,整形的修復手術跟初眼手術比較起來,一定是比較複雜的,因此術後的變數還是比較多,術後照顧的問題也相對會變多。雖然比較麻煩,但是對預後來說是很重要的,千萬不可以輕忽手術後的照顧哦!

雙眼皮修復

  1. 由於雙眼皮上唇可能在之前多次手術後受到破壞,修復術後常常會有三眼褶的產生,或是摺痕不容易折進去。通常如果有這樣的問題,會在雙眼皮術後水腫開始消退的時候出現,一般會在手術後第三天,不必過於擔心。針對雙眼皮修復通常雙眼皮上唇的組織都已經被破壞,會需貼人工皮輔助讓雙眼皮成型更穩定,避免新的雙眼皮摺不進去,或是避免多摺雙眼皮的問題,一方面也是固定移植進去的脂肪。然而這樣人工皮做法有個小缺點是,因為有人工皮貼著,睜眼及向下看時都會有阻力,常常呈現閉眼時皮膚受牽制,讓很多客人都很擔心以為自己有大小眼,其實那只是皮膚受到了人工皮的拉扯,沒辦法完全放鬆,導致向下看眼白會露出。而一般人工皮大約會貼兩周左右,讓組織固定。
  2. 為了減少挑眉,造成雙眼皮多摺的產生,我們常常在額頭上也會貼膠帶向下固定,迫使眉毛向下壓眼睛,如果需要上班或出門不想被別人看見,可以在眉毛上面打肉毒,讓提眉肌放鬆,使眉毛下壓,得到一樣的效果。
  3. 減少術後沾黏,視情況需做向上按摩,其要點為:記得棉棒是放在「睫毛根部」的位置,而不是下唇,接著棉棒順著眼球的弧度往後上方的位置向內施力,這時眼球記得往下看,然後棉棒堅持著一分鐘。這種原理,比較像是用棉棒棒盯著睫毛根部,把眼皮抬起來,而不是去推擠下唇皮膚,讓睫毛外翻出來。由於棉棒蠻接近眼球的,怕摩擦到黑眼珠,所以眼睛往下看是比較安全的。

  4. 雙眼皮重修的拆線時間為7日,因為組織重新排列後需要復原的時間比初眼的雙眼皮來的久。

內外眼角修復

  1. 開內眼角的疤痕,一般在術後一個月開始會有紅腫,凸起的現象,那就是要開始產生增生性疤痕,這時候可以擦除疤痕凝膠,另外就是用手指壓住紅腫,頂著骨頭壓迫按摩,減少凸疤產生的機率。
  2. 眼尾的位置容易潮濕易泛淚水傷口不容易癒合,眼頭位置如果太早拆傷口皮膚張力大怕容易出現凹陷式疤痕。所以眼尾和眼頭拆線的時間會晚一點,可以考慮七天先拆一部分,剩下的線留到十天再來拆除。

有4種情況,可以進行二次手術調整

1.沾黏發生

由於我們會用人工皮來防止沾黏,如果已經術後確定沒辦法利用按摩或人工皮來改善沾黏的情況,還是建議儘早處理。一般時間點會大概二到三週會進行二次調整,用自體脂肪墊在皮膚與肌肉組織中間當作潤滑,防止沾黏。

雙眼皮重修手術必看 7

2.大小眼不對稱

術中打的麻藥、病人緊張感、光線等等的問題都會影響手術中判斷。最常見是提眼肌的不對稱造成的黑眼珠暴露度不對稱,修復手術術後產生不對稱的狀況比初眼術後來的多。假設術後未拆線前發現提眼肌是有問題的,連按摩輔助都沒有效果的話,策略會是盡可能早點二次調整,一般等大約七日消腫後進行。

若兩眼黑眼珠暴露只是一點點差異,為了要求精準調整,會等待復原期差不多2-3個月後穩定了再二次調整,做內開微調(外面傷口就不再打開了)復原很快的。

術後右眼現在變成特別長的,弧度非常不一樣,也出現大小眼,這些也就是病人不滿意之處。

3.切口兩邊看起來的不對稱

即使術前兩隻眼睛設計切口線時一致,有時到了術後修復期還是發現與術前設計的切口線又不太一樣。由於這跟皮膚回彈和收縮有關,即使設計線當初是對稱的,也很難保證兩眼在術後恢復期時皮膚收縮且回彈是否一致,如果修復狀況不一致,切口線最後看起來就會不一樣。通常這種狀況不會到很嚴重,小小的差距通常等一個月左右後進行二次調整。

4.皮膚切的不夠

通常來做修復手術的人,他們的雙眼皮已經做過很多次,導致原先的摺線過度混亂,在無法精準判斷切皮量的前提下,為了安全起見,會先保留皮膚,等確定雙眼皮修復後,高度、深度、黑眼珠暴露度、眼窩飽滿度其他更重要的修復指標都正確達標,之後再做皮膚的修正,這是計畫性的手術,通常兩個月左右進行二次調整。切記,皮膚保留常常比切除皮膚來的重要,皮膚切掉就沒了,因此在沒有把握的狀況下,先選擇保留日後再切除是比較聰明的做法。

也有一些是綜合上述狀況,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雖然前文有提到,最理想的修復手術應在原術後6個月之後,然而,身為醫者,我們應該要把患者的心理狀態一起考量進去。如果因為手術失敗,無法回歸生活常軌。像是這位患者的狀況:

雙眼皮重修手術必看 9

連眼睛都無法好好張開,那麼一時半刻都不想多等,更何況半年?因此醫師必須綜合各種狀況與考量,替病患做好最全面的療程安排與風險評估。

手術前後注意事項

雙眼皮重修手術跟一般雙眼皮手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手術後照顧上不大一樣,預期和心態上也會有所不同。

切口設計 → 去皮做二次調整

雙眼皮重修常見問題有弧度、深度、寬度,這些都與切口線設計(切的高度、去皮的量)有著非常大的關係。重修的病人皮膚下面都有一些斑痕,它的彈性與一般正常眼皮是不一樣的,因此手術修復是有一定變數存在。這也導致醫師無法估計原先疤痕的硬度對於雙眼皮弧線產生的影響,所以有時做完雙眼皮重修還是需要稍微調整一下,通常只是做一個去皮的動作。

提眼肌(提眼瞼肌) → 按摩增強或放鬆

重修時提眼肌會看到幾種狀況:

  1. 鬆脫,此時必須釘回去
  2. 太緊,必須放鬆,離開眼瞼板,然而鬆脫離開眼瞼板後,它跟眼瞼板相對位置就不那麼明確,這部分就會產生變數
  3. 提眼肌的建膜已經破碎,必須修補,才能與前面的正常組織做區隔,不然一收縮的話,眼皮就會出現好幾摺

因此,提眼肌再進行手術時是有變數的,做完後可能覺得比手術前好很多,但還不是那麼完美,此時手術後就會使用按摩方式,若提眼肌太緊就必須向下按摩,反之則向上按摩。手術完最重要一定要與醫師保持聯絡,最好每日早晨睡醒後自拍一張眼睛的照片給醫師,有錄像更能讓醫師能依照你的眼睛動態去判斷是否需要按摩來增強或放鬆。

脂肪 → 過多去除 / 過少補脂

重修遇到脂肪問題通常就2種狀況:

  1. 太多,還沒去乾淨就把它拿掉就好
  2. 太少,此時需考慮補脂。通常第一次重修手術時,會用手術方式剪一小撮一小撮的脂肪鋪上去,但由於術後脂肪各種吸收等因素,有的時候會變得不夠,此時就需要二次補脂,在不打開原切口線,用抽脂技術,從腹部或大腿內外側開一個小孔,然後用抽脂針下去抽一些脂肪出來,再從眼部開一個小孔再注射進去。

重修完後,弧度、深度、寬度或大小眼都經過明確改善,但還是覺得眼形不滿意時,就必須靠自體脂肪移植,如:眉峰加強一點、眉尾抬一下,此時需經過二次手術,用抽補脂技術做顆粒脂肪的注射,手術並不會一次就達到目標,需要分段進行。

相關影片

提醒您

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醫療風險,本文案例與內容僅供參考,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溝通而定,建議術前與執刀醫師多加討論評估,對手術結果應能有合理期待。醫病雙方應能盡可能保持良好互動,以確保治療能有最佳效果,也避免術後『醫療糾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