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發現眼皮下垂時,我們第一個直覺就會想到要「拉眼皮」處理;事實上,在此要拉的不是眼皮,而是靠「拉肌肉」改善眼型的視覺與位置;以下我們來一探究竟?
眼皮下垂:要提眼肌?提眉肌?
幫助眼皮拉提主要有2種方式
- 提眼肌
- 提眉手術(可稱提眉肌)
當發現眼皮下垂時,我們第一個直覺就會想到要「拉眼皮」處理;事實上,在此要拉的不是眼皮,而是靠「拉肌肉」改善眼型的視覺與位置;以下我們來一探究竟?
幫助眼皮拉提主要有2種方式
很多人都分不清楚這兩個方式有什麼不同,雖然這兩個手術都可以幫助眼皮拉提,但是,做出來的眼型效果,可以說是完全相反!
因此,在手術的選擇上,一定要與醫師充份溝通及評估,全盤了解自己的手術適應症,才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手術方式。
首先我們先知道眼皮下垂原因及類型,再了解提眼肌及提眉肌的位置,就知道為什麼兩種手術後的「眼型」會天差地遠?
眼皮下垂通常有2種狀況
狀況1:眉毛下垂造成的眼皮下垂(通常是眼尾眼皮下垂比較明顯)
狀況2:真正的提眼肌無力(眼睛睜不開)
當然也是有兩種原理混合出現的狀況,那就更複雜了,在此先不論述。
位置在額頭的部位,起始點在顱頂,附著點在眉毛上方(如圖)
主要功能是同時拉眼皮及眉毛。(眉眼距離是拉開的)
某些人可能天生眼尾就下垂,這與遺傳基因有關,必須靠醫美來解決。
眉毛下垂有的是老化,有的是天生。老化的時候,眼皮下垂之外,也會有眉毛下垂的情形。因為上眼皮跟額頭這二個部位,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導致脂肪日漸變薄及皮膚鬆弛的現象。通常這一部份人,相對於眼皮內側,外側會比較早發生較明顯垂墜感,即「三角眼」的情形;還有部分的人會出現有兩眼不對稱下垂的狀況,而這一類兩眼不一致的眼皮下垂,在初老階層十分常見,病人會經常抱怨大小眼問題。
通常因眉毛下垂者,是「眼尾」的眼皮下垂比較明顯。
眼尾下垂表情不但是顯得愁苦憂鬱,雙眼給人感覺更加無神,在外人看來就像沒睡飽一樣無精打采,或是給人一種老是皺著眉頭的不悅表情,讓人有一種成天老是愁眉苦臉的錯誤印象。
然而這個情況不是只有老化才有,有些人天生就是眉毛下垂,這在年輕女孩第一次要接受雙眼皮手術的案例裡,也不算少見。
文末有展示部份眼皮下垂的年輕案例
有些人天生就是眉毛高度較低,使得眼神看起來有一種憂鬱或兇惡的現象,會讓人不敢接近。這部分的人通常都是內雙,而且眼皮上脂肪較厚,有著泡泡的上眼皮,看起來眉毛與上眼皮間的距離比較近。這一類屬於年輕人的「眉壓眼」現象,當處理好眉毛高度(提眉)之後即可改善。
▼眉壓眼
至於提眼肌,起始點在眼眶内,附著點在眼皮的眼瞼板;主要功能就是拉眼皮。
提眼瞼肌主要是控制眼瞼張開的肌肉,張眼時提眼瞼肌會向上將眼瞼拉高,若因先天結構缺陷、受傷、老化鬆弛而無法充分動作時,眼瞼肌未完全提拉,導致於黑眼珠被眼瞼覆蓋過多,就會顯得雙眼無神或不對稱(大小眼)。這個部分由黑眼珠被遮蓋的比例可判斷提眼瞼肌無力的嚴重程度。
有此問題的患者,為了能提高上方的視野,反射性的會用前額肌肉收縮來抬高眉毛,造成許多人年紀輕輕就已經有抬頭紋、皺眉紋的現象。所以眉毛的高度在這個時候是高的,眉眼距離是寬的。這個情形,我們需要的就是提眼肌手術,讓原本被拉大的眉眼距離會回歸正常,黑眼珠暴露度也會變的正常。
內視鏡提眉手術vs.提眼瞼肌手術
最簡單判斷的方式,首先確認眉毛跟眼睛間的距離是否足夠,再來決定個案適合的究竟是提眼肌還是(內視鏡提眉術)提眉手術。
如果眉眼距離很大,那麼很可能提眼肌有問題,所以從雙眼皮提眼肌著手,做完後眉眼之間的距離會變比較近,所以比較適合本來眉眼距離就比較寬的病人。如果原本眉眼距離就比較短的話,直接做雙眼皮手術可能會導致眉壓眼更嚴重!因此,不可以忽略提眼肌對眼型的影響!
眉眼距離比較近的病人,比較適合做「提眉手術」來矯正眼尾下垂的問題;若做提眼肌手術要小心考慮,因為眉毛可能術後會掉更低的。這樣一來,在矯正雙眼皮下垂的同時,也能同時矯正眉毛下垂的問題。
眼神問題不見得一定是要開雙眼皮,常常眉毛的高度和眉眼距離也很重要哦!
年輕時的雙眼即使不化妝也好看,但隨著年紀漸漸增長,肌膚越來越鬆弛,就會漸漸發現眉眼竟然慢慢下垂了,甚至畫個眼線都會被眼皮吃掉!這時候可能許多人認為,只要去做眼皮手術就可以解決,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眼尾下垂未必完全是眼皮的問題,有時候「眉尾下垂」才是真正的元兇,如果是這種狀況,做提眉手術會比眼皮手術還要好,而且效果會更加自然!
這位客人原本眼尾下垂,面部皮膚也有點垮垮的,看起來整個人顯得沒什麼精神。
在沒有做眼皮手術,像是雙眼皮手術、開眼袋等的情況下,她只做了拉皮手術,眼皮的問題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視覺年齡瞬間變年輕,看上去也變得很有朝氣了呢!
利用內視鏡提眉手術結合雙眼皮重修,不只改善這位客人眼尾下垂的困擾,術後效果也相當自然,不過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必須先交由專業醫師評估及建議喔。
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醫療風險,本文案例與內容僅供參考,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溝通而定,建議術前與執刀醫師多加討論評估,對手術結果應能有合理期待。醫病雙方應能盡可能保持良好互動,以確保治療能有最佳效果,也避免術後『醫療糾紛』。